开业当天,商场请来明星录制祝福视频,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50万,网友却炸开了锅:“这名字确定不是胖东来失散多年的兄弟?”“‘胖都来’谐音梗扣分!建议改名叫‘瘦勿进’!”
这场“双胖之争”迅速登上热搜,网友戏称“这是商超界的《甄嬛传》番外篇”。
2025年4月,新乡某网店因将店铺名从“胖东来超市”改为“胖东来甄选”继续使用“胖东来”字样,被法院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,最终赔偿15万元。法官指出:“消费者会误以为这是胖东来的‘甄选店’,属于典型的‘搭便车’行为。”
2024年12月,某主播在抖音直播间使用胖东来门店视频,宣称“胖东来同款商品5折”,被判赔偿200万元。法院认定其侵犯商标权、著作权,并损KAIYUN网页害消费者知情权。
比如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》里就明确指出,企业在产品或品牌起名时,不得使用与同行业在先有一定影响的他人名称、简称、字号等相同或相近的文字。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六条也规定,企业名称、字号若与他人“有一定影响”的名称相似,且足以引发混淆,即构成侵权。
比如“胖都来”曾经公开宣称“学习胖东来模式”,就可能被视为是恶意攀附。
比如在商超行业,胖东来那就是“顶流”。它在2024年营收突破150亿元,国庆期间单店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,甚至还催生了“胖东来旅行团”。这样的流量,谁不想蹭一把呢?
像某网红超市曾打出“胖东来平替”口号,推出“胖东来同款烤肠”,结果销量暴涨了300%,这就是典型的蹭品牌流量的大招,而且现在还颇为流行呢。
比如某平台的主播在直播间背景挂上“胖东来”灯箱,称“与胖东来同源供应链”,仅此一招就创造了单场GMV破百万的成绩,你们说利益之下,还能缺少这些“勇夫”吗?
比如有个餐饮店啊,就曾推出过“胖东来联名奶茶”,杯身还印有胖东来logo,后来被罚了50万元。真是一个比一个胆大啊!
当然,这些“勇夫”们虽然层出不穷,也各自爽了一把,但是一旦被举报被监管部门盯上了,那罚起来也是毫不留情的。比如像针对胖东来的案件,可能就有至少三大杀手锏。
模仿胖东来的服务模式不违法,但你要是连Slogan、装修风格这些都原搬照套,那就是触犯了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只要有人告,那是分分钟钟都能修理你的事。
大家可别小看了胖东来哦,战略企划枪手了解到,胖东来团队在处理这类侵权纠纷案件方面手段还十分专业,经验还灰常老道呢。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,胖东来到底有哪些防狼的高招。
技术手段上,胖东来法务部使用区块链存证工具,实时抓取侵权网页、视频,确保证据不可篡改;
另外还有人工筛查。胖东来设立了“打假专项小组”,每周汇总12315投诉、社交媒体举报,重点打击冒名销售、虚假宣传。
首先是针对侵权网店,胖东来通常在取证后24小时内发送律师函,要求48小时内下架商品,这叫闪电战;
对某些侵权顽固派和惯犯,胖东来会申请诉前财产保全,冻结其支付宝、微信支付账户,迫使对方和解,这叫持久战。
比如,胖东来已注册了“胖东来”“DL”“DL MART”等45类商标,覆盖零售、餐饮、物流等领域,形成了一条品牌护城河;胖东来还通过不断提高服务壁垒,推出诸如“免费熨烫”“宠物寄存”“母婴室”等差异化服务,提升品牌辨识度,降低被模仿的价值。
当然了,侵权行为,大部分是故意为之主动犯案的。但也的确存在着一部分企业是因为无知,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而被动成为侵权人的。那么,下面战略企划枪手给您整理好的
企业名称核准前,需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中国商标网、中国版权保护中心,确保字号、商标、著作权均无冲突;
避免“行业词+吉祥字”(如“鲜丰收”“惠万家”),可尝试“创始人故事+行业属性”(如“褚橙”“钟薛高”)。
有:关注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,若出现“XX是XX平替”等话题,需立即排查;
:公司要定期组织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商标法》培训,避免员工在宣传中踩雷。
咱们可以联名授权,比如与胖东来合作推出联名商品,需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商标使用范围;还可以进行内容共创,比如邀请胖东来员工拍摄探店视频,标注上“本视频内容经授权使用”;也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,比如学习胖东来“员工幸福感”管理模式,但需要打造自有IP和主题,如“员工股权激励计划”等等。这么几套下来的话,蹭流量这种技术活,它还是企业推广的营销大招呢。
那么回到“胖东来”品牌被模仿侵权事件,它本质是一场“流量焦虑症”的爆发。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企业与其绞尽脑汁蹭热度,不如像胖东来一样修炼内功——用极致服务打造口碑,用创新模式建立壁垒,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。
正如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所说:“真正的品牌,不是名字有多响亮,而是消费者愿意为你走多远。”所以,